【理响中国】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4-11-01 07:50:39 来源: sp20241101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在我看来,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性、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最为基础性的当属连续性。连续性是其他几个突出特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连续性,那么其他的特性就无从谈起。政治上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古代的学术连续性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表现之一,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文明。正因如此,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和主要特征才得以延续下来。只有充分认识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连续性的保证。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关键在于其创新性。中华民族自古就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周易》所讲的“革故鼎新”“辉光日新”,孔子所讲的“因循损益”等都是中华文明追求创新性的表现。正因为有了这种创新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精神,才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一直从古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又是建立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基础之上的。如果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从时间上来讲,那么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则主要是从空间上来讲。一个文明如果要在空间上有统一性,那么其在时间上就应该有连续性。另一方面,连续性又需要以统一性作为前提。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多元一体的,是团结集中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血缘、族群等基础上的,这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必然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统一性的应有之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是在各个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也是在儒、墨、道、法等各家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不但内部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也抱有极大的开放包容精神。这种开放包容的文明特性并没有削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反而更加促进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结果。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中华文明不具有侵略性、斗争性,而是和平性的。和平、和睦、和谐等理念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和为贵”、道家所倡导的“兵者不祥之器”、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主要体现在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理念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建立在尊重、包容各种文化基础之上的。

  由上可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随意的、杂糅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其他几个特性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性是连续性的保证;统一性又是以连续性和创新性为基础;包容性则是统一性的应有之义;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结果。只有全面深入认识中华文明,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任蜜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梁异】